8月29日,一款软体无人机引起了参观者的兴趣。当日,2014(天津)国际无人机与航模技术装备展暨无人机发展与应用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为期3天的展览中,来自国内外70余家无人机研发和制造企业,携旗下数百种尖端无人机展品亮相。其中,参展商河南新乡天行软体飞机设计公司展出了一款名为Sf-1的软体飞机,系首次展出。该机没有硬质骨架,而是采用吹起成型的方法,适用于航拍、航测、遥感等用途。相比普通飞机,软体飞机机翼面积大、载荷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弹性,耐撞击且不受损坏。
2004年11月15日,记者从中国新闻网科教频道注意到一则题为《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十万元》的消息。该消息称,河南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张丙炎自1993年起,历时11年研制出新型“软体飞机”。该飞机采用特殊的高强度纤维面料,除发动机和机架外,没有任何硬质的金属材料,故称“软体飞机”。充气飞机飞机最高时速近200公里,可以在20米长的道路上起降,其最大的特点是质轻、结实、防碰,非常安全。
经记者查实,这则新闻的主角张丙炎并不是河南师大的教师,而是新乡市某单位的一位科技管理干部,平时爱鼓捣点小发明,现已退休。
一位已退休的科技管理干部竟然鼓捣出了如此先进的发明,确实有点不可思议。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专程走访了我国著名飞行器设计专家胡继忠先生。胡先生看完这则报道后当即肯定地说,制造出这样的飞机是根本不可能的。
胡继忠(我国著名飞行器设计专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作为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做一些基本的求证工作,尽量避免给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做宣传、造声势。就这个案例来讲,记者至少应该追问采访对象有没有图纸,有没有试飞录像。
近日,记者与河南师大联系时,河南师大宣传部向记者提供线索说,是《平原晚报》最先刊登此消息。该报早在11月12日便已经刊出此消息,其题目为《河南师大高工想造“软体飞机”》,采写人为该报记者李青春。这则消息被权威媒体的记者“改写”后才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注意。充气飞机由《河南师大高工想造“软体飞机”》到《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十万元》,从标题的变动,我们即可看出这位记者做的“改动”有多么大胆。
几天前,记者终于与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研制出“软体飞机”造价不到十万元》这则消息的采写者、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史宝银取得了联系。记者第一次跟他联系时,他说他采访了张丙炎本人,并称他们很熟;第二次跟他联系时,他又说他是看到《平原晚报》刊出的消息后写的,并称当时虽然未与张丙炎本人取得联系,但是联系到了他的家属。充气飞机来源:北京科技报
在2005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为了解“科技骗局”的事情真相,派出记者赶赴新乡,对正处于争议的“软体飞机”的第二次试飞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充气飞机并带着录像带当面采访了中国著名飞行器设计专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胡继忠,这位“蜜蜂2号”飞机(中国轻型民用飞机之一)的设计者最后指出,软体飞机确实是飞机,具有很好的市场和实用前景。
“软体飞机”其实标准的称呼是可充气飞机。昨日,郑州航院飞行器设计教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晓璐告诉记者,这种飞机在国外早就有研究,技术上完全是可行的。这种低空低速飞行器,在美国是有先例的,有科学依据,并不是伪科学。
他指出,这种飞机的关键技术在飞机使用的材质,由于飞机飞行中,要面对不同的速度和高度,飞行时速达到几十公里完全没有问题,而要想达到几百公里,对飞机使用的材质有很高的要求。而据称,“软体飞机”使用的材质是高科技复合材料,该材料能否保持机体内外气压的平衡,是决定该飞机飞行速度和高度的关键所在。
其实,可充气飞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国外出现。记者查询发现,早在50年代初期,美国Goodyear公司就研制出此类飞机,它的机身和机翼都曾是充气的。该公司生产的GA-468型充气飞机曾被用作侦察机、通讯机等。
这个既然是充气的,就算能飞到高空由于大气压强变小,所以里面会鼓起来,这样就导致了机翼变形,飞机就会栽 ...